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世界读书日大晒“刷馆纪录”,但冰山之下“沉默大多数”怎样化开|教育新观察_环球精选

发布时间:2023-04-23 13:24:00 来源:百度新闻

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。在这个倡导全民阅读的节日,作为“读书人”最集中的地方,各大高校纷纷晒出“阅读达人”“刷馆纪录”“借阅榜单”等。比如沪上某高校图书馆全年开放约250天,最爱读书的一名大学生一年入馆约560次,借书约280本。

入馆和借书数据均高于图书馆开放日,但这不算最高的。在名校的年度“泡馆人”榜首,上海交通大学一位研究生曾同学一年跑了图书馆497次,复旦大学一位本科生唐同学去年借阅图书超过了800册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数媒+电屏的时代,这个量着实惊人。不论“精读”“泛读”,都为这些爱书之人叫好。不过,细看一下各校图书馆“大数据”,一些报告显示,在“借阅册次”的top10中,排名第十的读者往往就只有几十次,有的只有50次左右。也就是说,差不多平均每周借还一次书,这其实也属于比较正常的情况。那么换个角度思考,或许可爱的“书虫”们只是冰山一角,水面之下还有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在数万名学子学习生活的校园里,除了这排名前十、前百的阅读积极分子,绝大多数学生的“下馆子”频率和质量,可能并不十分乐观。

读书日是一个促进阅读日,尤其是在当今刷手机甚至今后刷“chatgpt”的年代。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,就在读书日之际,中国作协全民阅读季“名家进校园”第一站走进上海师范教育的源起地之一上海师大,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,以及安徽省作协主席许春樵、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、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等多位作家与师生书友们零距离面对面,也开启了“百名作家进百校活动”。博览群书、著作等身的作家群,向教师和未来准教师推广阅读,也是希冀老师在高质量阅读上做好学生垂范的好榜样。

那么,老师的“实体”阅读量大吗?再看一下图书馆细分数据。某综合性院校教师年度借阅的头名,共借书70册,这一数量并不如借阅量排名第十的同校学生。而借阅量排名第十的老师,一年借书也不到50册。当然,老师也许拥有院校资料室等教研资源,或者个人藏书颇丰。但总体上,身为人师的阅读量理应高于乃至大大高于青年学生,而不是只在学生面前上网查阅本专业文献、写本专业论文。

怎样化开冰下的“沉默多数”?作为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特聘研究员,“理工男”葛爱民也成为本年度学校教工十大阅读标兵。在他的借书单中,既有《科学革命的结构》等科技史、科学发展趋势方面的图书,又有《人生》《三国史话》等文学、历史类的书籍。“科学研究需要想象力,广泛涉猎各类图书让我获益匪浅。”葛爱民希望学生不要带着目的性去读书,在专业学习基础上,尽可能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。

师生共读,教学相长。就在东华图书馆一楼阅读空间,葛爱民加入“悦享经典,书香育人”师生读书分享会,与不同专业、不同年龄的7位师生共读路遥的成名作《人生》,也是最近热播电视剧《人生之路》的原著。同样,在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科技馆内,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戴小杰声情并茂领读着《海燕》,“这是勇敢的海燕,在怒吼的大海上,在闪电中间,高傲地飞翔;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: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!”和戴老师一起出海科考的学生说,年过半百的教授冲在前面,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。

书可以育人,书友也可以。老师可以做书友,家长也可以。推而广之,今天的小学生,就是明天的大学生,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从小养成,宜早不宜迟。事实上,有一种陪伴叫“亲子阅读”。与其焦虑地教小孩多读书,不如和他或她一起读书。今年,连办12届的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数字阅读活动就特别推出“家庭共读”的团队阅读方式,倡导全家共读一本好书,建立孩子对书本的归属感。

据2021年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统计,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大幅增长,已从2008年的24.5%增长至2021年的79.6%。而不难想见,眼下还鲜有机会进入“象牙塔”里图书馆的孩子们,如果整体看着爸爸妈妈举着手机“捧读”,甚至只是娱乐化地刷小视频,那么将来真正的“读书人”、为中华之崛起的“读书人”,会不会比今天更多呢?学海岂无涯,书山终有路。

本文作者:徐瑞哲

题图来源:上海家长学校3套家庭教育系列丛书之一

上一篇:世界微资讯!在心中播撒绿色种子

下一篇:最后一页